• 專欄 | Collected manuscripts

    第九章 事奉主者的家庭經營 >

    有關家庭中對孩子的培養在服事主的同時,我們也要非常關注家庭的經營。我特別重視對孩子的培養,我不是簡單地要求或規定他們做什麼,而是注重培養他們的動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成為自覺自願去做事的人。我的三個孩子都比較勇敢,我鼓勵他們勇於嘗試。雖然我父母給我們的東西不多,但我們家庭和睦,家人相處非常和樂,全家都對人友善、有愛心、正直。李弟兄說,7到9歲的孩子一定要養成閱讀習慣。如果能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的寫作能力就會提高。寫作好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公開演講。他說,當我們向公眾演講時,要用靈,言簡意賅,聲音要...

  • 專欄 | Collected manuscripts

    第八章 事奉主者的榜樣 >

    李弟兄在1985年和少數同工的交通李弟兄在1964年在德州的一次聚會中的交通,得著了Benson弟兄。他進到主的恢復後,十分絕對,完全徹底地緊緊跟隨時代的職事。以下為Benson弟兄于1985年9月29日在臺北市召會一會所的交通:Benson說,李弟兄主要的負擔,就是小排的建立、全時間的產生和林口的地。眾地方召會乃是藉這份職事被建造起來,盼望我們都能配合職事的負擔。在福音的推廣上,要進入腓立比書(腓1:3-7, 12, 19, 27, 4:10, 14-19, 約壹1:3)。聖徒與使徒為福音興旺有交通,這是神所開的善工,也是神所要完成的。我們需要在福音上有正確的...

  • 專欄 | Collected manuscripts

    第七章 返回南加州Huntington Beach服事 >

    回到美國HB一次,陳實弟兄還問我女兒:「你爸爸怎麼還不回美國?」當時她正在 Anaheim 參加為期 2 年的 FTTA 全時間訓練,在 Irvine Valley College 幫助校園福音,是陳實弟兄團隊的一員。那時我在臺灣的事奉非常受祝福,我在 50 歲生日那年回到臺灣,待了 50 個月後,於慶祝的月份回到美國。2010 年我從臺灣再次調回美國 Huntington Beach 時,是經由楊平生弟兄和謝啟蒙弟兄,與臺北的吳有成弟兄聯繫後安排的,他們希望我能再次回到美國南加州服事。當時 Huntington Beach 的負責弟兄們都響應了北美移民及海外開展的事工負擔,比如楊平生...

  • 專欄 | Collected manuscripts

    第六章 返臺服事(2006年7月10日至2010年10月18日) >

    跟隨劉遂弟兄返臺劉遂弟兄當時在北加州服事召會。他先行返臺,不久後,我隨後返臺。2005年10月吳有成來電,擬與劉遂弟兄謀面交通,盼望我去San Francisco他大兒子吳舉恩弟兄的住處,開車接他去Fremont。吳有成到來後,劉遂弟兄、劉黎光弟兄(劉遂弟兄的長子)、吳有成弟兄和我共有4人,我們約在Fremont的一家中餐館用餐交通。我們在席間談及臺灣福音書房方方面面的服事,也提及盼望朱摩西弟兄弟兄,在書房盡上很好的功用,也不要只是作文字而已,還更要在話語和召會服事上,多多操練盡功用。突然,劉黎光弟兄問及:「有成,你看我老爸將來...

  • 專欄 | Collected manuscripts

    第五章 在北加州的服事(1998-2006) >

    1998年的暑假,我經過與陳實弟兄和劉遂弟兄的交通後,被調往Berkeley服事,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中國學人學者和留學生開展華語社區和校園福音工作。2000年初,矽谷地區的弟兄們呼籲劉遂弟兄從San Francisco搬到那裡,幫助在職青年信徒。但San Francisco召會的長者們希望他留下繼續服事,劉遂弟兄答應他們會為他們找到一位優秀而令他們滿意的年輕同工。他向San Francisco的長者們保證:「我邀請丁世威弟兄來為你們服事,你們一定會喜歡他,這樣我就能平安地去Fremont服事了。」後來,2000年5月我從Berkeley調到了San Francisco召會服事。...

  • 專欄 | Collected manuscripts

    第四章 在南加州的服事(1990-1998) >

    1990-1992在Huntington BeachHuntington Beach的召會生活李弟兄希望我們儘快到各會所去服事,我被分配到了 Huntington Beach 召會;陳玉美姊妹也被分配到了 Huntington Beach 召會。蔣源仁姊妹被分配到了 Anaheim 召會,秦伯光弟兄被分配到了 Monterey Park 召會,古國卿弟兄則被安排到了 Cerritos 召會。那段時間我們非常蒙福,一週有5天和李弟兄在一起聚會。週一上午有南加州同工聚會,週二上午全時間訓練聚會,週三晚上南加州眾召會職事話語供應聚會,週五早上全時間訓練聚會,以及週六上午的全時間訓練聚會。此外,還有下午的時段,由...

  • 專欄 | Collected manuscripts

    第三章 進入加略聖軍的服事行列(1981/7-1990/2) >

    1981年7月3日我退伍後,立即加入了同工服事的行列。在1983年5月3日週二晚上的禱告聚會起,我們全家也正式開始服事了6會所的臺北醫學院,直到1985年的春天,轉到2會所服事在總統府附近的東吳大學城區部,和在會所旁位於內江街的臺北市國立護理專科學校,約有一年之久的時間。後又於1986年的春天,調回臺北市6會所的臺北醫學院服事,我們的家一直都是和大學生們生活在一起。直到1990年2月12日,我被調到美國南加州服事為止。退伍後到11會所服事階段(1981年7月-1983年4月)退伍後立即全時間事奉我大學畢業後當兵服大專役,退伍後回到母校文化...

  • 專欄 | Collected manuscripts

    第二章 受牧養與得成全 >

    高四重考1975年春天,為了要報名重考大學的入學考試,必須從家鄉羅東來臺北市報名。林魁松弟兄是我之前在羅東圖書館讀書時,遇到的久不聚會的弟兄。因為林魁松弟兄的家人住在臺北市6會所的範圍,所以我邀請他一起參加了6會所的青少年聚會。藉此他也恢復了聚會。那天週六晚上的聚會由杜丕強弟兄帶領唱詩歌,由陳泓君弟兄講信息。那次聚會結束後,陳泓君弟兄看到坐在後排的我,就從臺上下來與我交談,對我很熱切,甚至邀請我當晚去他家裡住。陳弟兄真的很愛青年人,看到青年人時,眼睛都會發亮。尤其是對於從遠方而來的青年,他更是熱情款待...

  • 專欄 | Collected manuscripts

    第一章 我的出生與重生 >

    我的出生父親我的父親丁毓莪1916年出生在中國河北省武邑縣。2002年4月19日淩晨,他在臺灣宜蘭縣羅東鎮博愛醫院安祥離世,享年85歲。年輕時,他在銀行工作,但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時,他只有20歲就參軍抗日,為國効命。後來,由於政治變化,他和家人遷移到臺灣,定居在羅東。他有兩個女兒和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家立業。父親擅長書法,廚藝也很好,性格忠誠幽默,非常疼愛我們兄妹。他經常和我們分享抗戰經歷、軍旅故事以及處世道理。我曾多次陪他回中國老家探親,他深愛著那裡的家人。多年來,父親以我全時間服事主而感到自豪,常對當地基督徒...

  • 專欄 | Collected manuscripts

    廣東話的學習 >

    另外,關於廣東話方面,我還記得大約是在1985年至1986年期間,張湘澤弟兄因中風而行動不便,他在去世前兩年(1985-1986年),張師母邀請我去他們家吃飯。她和我分享了她盼望能夠利用週一至週六的下午,多方成全年輕全時間姊妹的心願和負擔。她提到張湘澤弟兄中風後,她分分秒秒不能離開他,她希望我能恊助找到一位專職陪伴張弟兄的人,她可以承擔這些費用。我和張師母一邊吃飯一邊談,我提議可以找12個年輕全時間的弟兄們,包括我在內;每兩週有一天的下午,來輪流陪伴張弟兄。張師母聽了後十分感動,眼淚流下來。她說,自從張弟兄中風後,...

Note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