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modernchina

被歷史蒙塵的大英雄陳炯明


賀沛軒在電視劇《雙槍老太婆傳奇》的片尾曲寫道:“明槍不怕多,暗箭最難躲呀。一條命還在,有福也有禍。不說功與過,是非任評說。人活就為一張臉,歲月總蹉跎。臺前把幕落,幕后人穿梭。真假都是戲,雙槍老太婆。”把這段話用在陳炯明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要說陳炯明的功勛,的確不容小覷。

他是辛亥革命元勛,參加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后,陳炯明在清軍管帶洪兆麟的幫助下光復惠州。他建立廣東紀律最嚴明、戰斗力最強的一支民軍,這是當時廣東唯一一支真正屬于同盟會的軍隊。袁世凱上臺后,陳炯明追隨孫中山,參加護法運動。

1918年,陳炯明主政福建漳州。他成立工務局,拆卸城墻,修筑堤岸、碼頭和跨江大橋,將原先狹窄不平的街道改建為整齊的石板馬路。興建市場和屠宰場,把馬路沿線破敗陳舊的商鋪改建成整齊劃一的模范商店。興建漳州第一公園。宣布禁絕私塾,提出“一鄉一校”。挑選一批優秀學生分赴法、美、英、日等國留學,被譽為“閩南教育界空前盛舉”。列寧對陳炯明表示敬佩和鼓勵。1920年12月共產國際的機關刊物《共產國際》稱贊漳州“是中國南部革命的中心”,“是中國革命青年和社會主義者的朝圣地”,德國一家報紙贊譽漳州是“東方一顆明星,正在放出光芒”。

1920年陳炯明成為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主政廣東期間,希望將廣東建成中國的“模范省”。他興利除弊:改良風俗、整飭吏治、關閉娼寮、禁賭禁煙、創辦新學、推行新政。如他所愿,當時廣東在國人心中是新文化運動“最后一個據點”和“最后的希望所在”。時任廣東教育司司長的鐘榮光后來談到,“前清官紳兵役之威、省城嫖吹賭盜之害,一掃而空”。

1920年11月,陳炯明飭令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實行男女同校。次年3月23日,又責成全省中學開放男女同校。還推行旨在普及義務教育的六年計劃:從1922年8月——1928年7月,在六年時間內,分期推廣義務教育,使310萬學齡兒童能夠完全就讀。

陳炯明在全省92個縣推行自治,1921年底各縣推行民選縣長、縣議員工作完成。當選縣長中,受過新式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占絕對多數。省議會還正式通過了《廣東省憲法草案》,除聲明“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無種族、宗教、階級之區別”外,還具體規定保障人民的自由。

廣州正式建市是在陳炯明主導下展開。他于1921年2月頒行《廣州市暫行條例》,成立廣州市政廳,下設公安、公用、財政、衛生、教育、工務等6局。孫中山之子孫科被任命為首任廣州市長,標志著中國近代城市史上第一個建制市——廣州市正式成立。其后,海口、高州、北海、江門、惠陽、汕尾等地的市政廳(局)也相繼成立。各地拆城墻、修道路、筑公園,開展市政建設,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汗水澆灌出了絢麗的花朵,陳炯明治下的廣州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景象。在黃炎培的筆下,20世紀20年代的廣州是這樣子的:尊人道,如嚴禁警察無故鞭打人力車夫;言論自由,廣州市日報有33家之多,雖有指斥當局,甚至傾向北洋政府的,也從未加以干涉;整風紀,如嚴禁妓女私入旅館賣淫,厲行禁吸鴉片;一方面提倡工會,一方面勸誡罷工,同時積極推行工人教育,設立工人補習學校;衛生行政方面,特聘專門人才,以科學的方法,銳意改革。



國共東征后,陳炯明失去了對軍隊的領導權,但他依然“不忘初心”,為理想而奮斗。1923年,他把洪門致公堂改造成為一個有明確民主方針的政黨——中國致公黨。他撰成《中國統一芻議》,系統地提出了中國統一的理論、方法和建議。“九·一八”事變后,日本欲聯絡中國各派勢力以求合作,但他拒絕日本人的威逼利誘。

中國致公黨在他的領導和影響下,1931年10月10日,號召海內外各處黨員,一致參加抗戰工作,出錢出力,以盡職責。次年3月,又聯合華僑建立“美洲華僑抗日救國后援會”,11月,該會召開大會,向東北抗日義勇軍捐款10萬大洋。1933年2月,致公黨派遣美國華僑救國義勇軍團至南京,支援國內抗戰,菲律賓致公黨主辦的“洪光學校”也輸送了不少青年回國參戰。

陳炯明的“過”又是什么呢?在對待北伐問題上,他與孫中山發生歧義:孫中山主張北伐,統一中國;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與和平統一中國,因廣東現實的困難,反對孫中山不切實際的北伐革命。在這一點上,孫陳分道揚鑣。陳炯明的部下葉舉帶兵包圍了孫中山的“總統府”,也就是歷史書上所說的“陳炯明叛變革命”。從此以后,在國民黨官方文告、宣言、函電中,陳炯明作為一個千夫所指的“叛徒”被傳揚開來。于是,陳炯明就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反動軍閥”。

至今在他的墓碑的百字簡介,上面赫然有"1922年背叛孫中山,盤踞東江流域,至1925年被東征軍擊敗"的字眼。90多年過去了,人們似乎忘記了此前孫中山等國民黨大員對陳炯明的高度評價。這位辛亥元勛,依然無法逃脫被唾罵的命運。

在非此即彼的兩極氛圍,陳炯明就被歸入在民族恥辱柱上,成為一個無可救藥的反動派。因為孫中山在海峽兩岸甚至港澳都被視為民國正統,在“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陳炯明在歷史教科書里就是一個反動角色,臺灣的史書也在詆毀他。出于為尊者諱的傳統,兩岸三地的中學歷史課本對陳炯明反孫的原因“只取一點,不及其余”。陳炯明注定“在劫難逃”。

歷史上,出現這樣的“冤案”比比皆是。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三》說:“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意思說:我送給你一種解決疑問的辦法,這個辦法不需龜甲,蓍草莖來占卜吉兇。檢驗玉真假還需要燒滿三天,辨別木材還要等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語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畢恭畢敬。假使這人當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誰知道呢?

曹操千百年來不是被說成“白臉奸臣”嗎?但是毛主席卻說:“曹操是個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則寫《替曹操翻案》一文。熱情謳歌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引發了熱烈爭論。一時間,文史學界出現了“為曹操翻案”的熱潮,如歷史學家翦伯贊也發表了《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的論文。

那么,對于陳炯明這樣的歷史人物,在進行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很有必要進行全面的甄別,還原他的本色和歷史真相。毛主席在《實踐論》一文中所說:“要完全地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就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只有如此,我們才能還原陳炯明的本來面目和歷史真相,讓這位被時代錯怪的大英雄重見光日,讓這位歷史人物的精神在新時代起到鼓舞人心、喚醒民魂、凝聚民力、增強團結、堅定文化自信的作用。

如果陳炯明是反動軍閥、是叛徒的話,那為什么至今廣州人、惠州人、海陸豐人、潮汕人對他念念不忘呢?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難道這些地區的人民的眼睛被蒙蔽了嗎?

去過惠州的人都知道:惠州紫薇山陳炯明陵墓莊嚴肅穆,“墓前是綠草如茵的大草坪,周種南洋大杉。一條石階松徑直通山下湖上埠頭,那是一灣深而清澈的水域,連通鱷湖,若望遠處歸舟,湖風陣陣,給人幽曠空明的感覺。”

“文革”期間,陳炯明墓遭受破壞。據說紅衛兵想炸陳炯明墓,被當時的生產隊長阻止了。可以說,這是當地群眾保護了陳炯明墓出于對歷史的尊重、對陳炯明英靈的敬畏,惠州市于2012年4月出資2100萬元人民幣修繕陳炯明墓園。陵墓占地面積約7754平方米,除對陳炯明的墓冢、墓碑亭進行修復外,還恢復了墓前廣場以及墓園陳列室、管理房、雕塑臺等。也許,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惠州人民乃至舉國人民對歷史的尊重、對歷史人物本來面目的“撥亂反正”,對冤案的平反昭雪。汕尾網友陳治贈撰文說:這寄托了國人對陳炯明為國家的和平統一,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強盛,為人民謀幸福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偉大業績的深情厚意。墓亭巍然屹立,昭示競存精神永垂不朽!

在貪污盛行、妻妾成群的民國時代,陳炯明卻處于污泥而不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追名逐利。他廉潔奉公,兩袖清風,情感堅貞,和原配夫人白頭偕老,沒有任何風流緋聞,去世的時候,竟無錢買棺入殮,只得借用他母親的壽棺。他的節操,與當時那些損公肥私,腰纏萬貫,甚至大發國難財的政客相比,何止是一股清流?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單單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大書特書,就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效仿。也單單這一點,可以入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No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