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28年5月,國民黨北伐軍抵北京,老同盟會員章太炎說:“今之拔去五色旗,宣言以黨治國者,皆背叛民國之賊。
(《致李根源書》)。章至此以“民國遺老”自居。
章繼而大罵:“黨治主義,民不聊生主義,今日中國民不堪命,蔣介石,馮玉祥尚非最大罪魁,禍首實屬孫中山”,“袁世
凱個人要做皇帝,他們是一黨要做皇帝這就是叛國。”(《章太炎先生年譜》)結果遭到通緝。
章太炎沒說錯,辛亥革命所建立的亞洲第一共和國——中華民國,隨著國民黨北伐成功就完結了。國民黨的中華民國,雖然名稱依舊,實際是滅掉的前一個中華民國建立的。其體制已與前一個民國大相徑庭。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從1912年至1928年,歷時17年。那個時期的民主程度雖比不上今天的臺灣,但卻是20世紀中國最民主的時期。
1912年底和1913年初,中國舉行了有史以來的首次國會議員選舉,中華民國參眾兩院議員產生,國會正式成立。1913年10月6日,中國進行了第一次總統選舉。以后的歷任中華民國北京政府的總統都是選舉產生的。1922年,湖南通過公民制憲程序完成了省憲的制訂,并進行了省長、縣/市長、各級議員(民代)的直選;與此同時,廣東也實現了縣/市長、各級議員(民代)的直選。
實行三權分立制度三權分立是民主共和國的重要標志,北京政府(被國共貶為北洋政府)時期建立了三權分立制度。自
由政黨、責任內閣、憲法等大的框架已經基本搭建完成,那時的政府已經基本實現。一個“有限政府”,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力度大大放松,高校、報館、社團、工商業等都具有高度的獨立性,是一個高度多元化的社會。
人民可以自由辦報館、開評論雜志組建自由社團。所有的新思想在中國都可自由傳播、自由碰撞。
國民黨北伐的成功,中華民國與普世民主接軌的步伐被迫終止了。
(二)
三民主義,按通行的解釋,是民族民權,民生。字眼很美好,但我們應該透過字眼,追問這些字眼的具體含義究竟是什么。我們來看看孫中山自己如何詮釋定義這些字眼的:
“俄國革命發生於六年之前,現在已經完全成功。就是三民主義在俄國已經完全達到目的。"(《救國教民之責任在革命軍》)
“三民主義中的第三項是民生主義,世界上行這項主義最新的國家,只有俄國。”(《打破舊思想要用三民主義》)俄國革命所以成功,我國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則各黨員至今不明三民主義之過也。質而言之,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實無別也。”(《對鄧澤如、林直勉等呈文的批示》)
“故俄國六年前之奮斗,均為民族主義的奮斗。當時我們尚不知道其為民族主義奮斗,今回顧起來,的確如此!故現在俄國對於贊成民族主義諸國,皆引為同調。常對波斯、阿富汗、土耳其諸國,勸其不可放棄民族主義。其最初之共產主義,亦由六年間之經驗,漸與民生主義相暗合。可見俄之革命,事實上實是三民主義。(《組織國民政府案之說明》)
孫中山自己有言:“吾黨與他們(俄國)所主張皆是三民主義,主義既是相同,但吾黨尚未有良好方法,所以仍遲遲不能成功。他們氣魄厚,學問深,故能想出良好方法。吾等想革命成功,一定要學他們···所以我請鮑君(鮑羅廷)做吾黨的訓練員,使之訓練吾黨同志。(《人民心力為革命成功的基礎》)
孫中山的思路其實是這樣的:蘇聯的那一套就是我的三民主義;為什么我的三民主義在蘇聯實現了,而在中國沒有實現呢?因為我們沒有建立布爾什維克那樣的一黨制,所以列寧先于我實現了我的三民主義;因此,我如果引進了一黨制,中國也會變成蘇聯那樣的三民主義國家,蘇聯就是我的三民主義的實例。
(三)
1924-1925年間,孫中山接納了蘇俄金錢上與軍事上的全力援助(以出賣外蒙為代價),建立黃埔軍校,進而赤化了國
民黨,實行一黨專政。當時,陳炯明的粵軍,也稱為聯治軍,在作戰能力上是沒法與受蘇俄訓練,蘇俄裝備與蘇俄督率的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相比的。1925年,粵軍在東江兩戰役中被擊敗了。
陳炯明后流亡到香港,一面組建致公黨,一面寫作《中國統一芻議》一書,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系統批判一黨制的先驅:
批判一黨專政:“夫一黨專政,實與民主政治,根本不能相容,前已言之。稍有民治思想,決不涉此妄念。若震驚蘇俄專政之成功,則歷代帝王之專政,何嘗非絕大成功,今必欲尤而效之。
批判黨外無黨:“黨外無黨,則黨之名不立,何有于外?此種蠻橫思想,并政黨之為何物,亦不知之。蓋政黨者所以集合同方向之民意,而為有組織之表現,活動于憲政之下者也。無論何國皆有三種方向的民意:一為保守的:一為革新的;一為最新的。散在各方面,不能為有效之活動,故必賴政黨以結合之。集中一方向分疆殊幟,各以其政策為有組織之表現,使一國憲政之運用,一張一弛,皆得多數民意,而為統治之基礎是也。
鏟除任何專政:“而根本救國之圖非合五族四萬萬人之力量,締造新國,鏟除任何專政,實行民主政治……·須取銷黨治,恢復民國,遵奉臨時約法,回復五色國徽,以表示再造五族共和的大決心。
批判一黨獨尊:“如謂國民黨為革命黨,自與普通政黨不同,是亦不然。即以革命黨論,亦無一黨獨尊之必要。蓋革命
目的,原非排斥異己,獨霸一時。如有異黨之為革命,或非革命,而其行動不為本黨之破壞者,何妨并行而不悖。
批判黨化教育:“至于黨化,已屬不通。黨化教育,更屬荒謬絕倫。蓋黨者不過團體之謂,絕無神妙之說。即凡主義政
綱,亦以適應一時之要求,而非為化民成俗之妙用··.··
國民黨何故違背真理,以一黨之信仰,作宗教式之宣傳,尚為未足,并此教育獨立之機關,亦必入寇而摧殘之,是亦何為者!
(四)
1922年8月,蘇俄代表越飛以副外交人民委員的身份來華擔任全權大使,肩負兩個方向的使命:在北方,與吳佩孚控制的北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實際解決兩國間懸而未決的中東路和蒙古問題:如果北方受挫,就在南方“幫助”孫中山的國民黨。
結果吳佩孚在中東路問題和外蒙古問題上毫不松口。越飛在北京半年,工作毫無進展。于是他重點轉向孫中山。
1927年,梁啟超在書信中指出:“民國十二三年間,國民黨已經到日落西山的境遇,孫文(孫中山)東和這個軍閥勾結,西和那個軍閥勾結--如段祺瑞、張作霖等--依然是不能發展。適值俄人在波蘭、土耳其連次失敗,決定“西守東進方針,傾全力以謀中國,看著這垂死的國民黨,大可利用,于是拿八十萬塊錢和一大票軍火做釣餌,那不擇手段的孫文,日暮途窮,倒行逆施,竟甘心引狼入室。(《梁啟超文集·與令嫻女士等書》。1927年5月5日)
蘇俄方面認定,欲永遠霸占中國的唐努烏梁海以及外蒙古,跟吳佩孚等北洋政府打交道是沒有指望的,只能搞垮這個堅決不肯讓步的政府。
你肯賣國嗎?你如果肯賣國,我們俄國人就援助你,使你成為中國的統治者。
1925年,孫中山死了。但那個用出賣外蒙古換得軍火北伐計劃繼續運行。
1925年9月23、28日,俄共(布)中央確定送給馮玉祥部國民一軍價值3.486.596盧布的軍火,飛機10架:國民二軍價值701,789盧布軍火,飛機10架:國民三軍3,082,795盧布的軍火;另調撥價值741,000盧布的毒氣彈(!)供馮調撥使用。(《吳廷康與中國大革命關系研究》)
1926年4月,辛亥革命元老章太炎與一些士紳在上海組織了“反赤救國大聯合會”。章在通電中說:“赤禍日熾,漢奸公行。以改革經濟為虛名,而招致外患為事實。
“反赤之聲,洋洋溢耳。人心未死,公道漸昌。吾國一線生機,端賴有此。
“以反對赤化,保障國權,實行民治為宗旨。"(《章太炎先生年譜》)
1926年12月6日,張作霖發表宣言:“吾人不愛身家則以,若愛身家則非滅絕赤化不可。
“馮玉祥,蔣中正等,勾結外援,侵略祖國,與石敬瑭何異?"(《張作霖宣言》)
1928年 6月2日,張作霖(他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元首)聲吉退出北京。6月4日晨5時許,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被炸身亡。這就是不肯賣國的下場!
(五)
1927年4月,赤化陣營卻發生了分裂。“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民黨方面叫清黨分共。其實,赤化陣營發生分裂也很正常。一黨制畢竟是一黨制,二個黨合作推行一黨制,本身就是矛盾,結果自然是赤化陣營先分裂,后內戰,必須一個吃掉另一個。只不過是誰先下手,誰最后吃掉誰的問題。
當時的梁啟超不僅目睹了赤化陣營發生分裂的一幕,還在書信中為赤化陣營發生分裂后的最終結果做了一個預言:最后的勝利,只怕還是共黨。”(《梁啟超文集·與令嫻女士等書》。1927年5月58)
后人來看這個預言,確實感到神奇。1927年,梁啟超就指出:“一黨Dictatoral的局面,誰也不能往光明上看。"(《梁啟超給孩子們書》)
北伐戰爭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很有諷刺意味的是,北伐打的幌子是國家統一,但它卻開啟了遠甚于北洋時期的戰禍。
臺灣史學家張朋園回顧這段歷史時感慨道:“國民黨北伐打到哪里,就取消那里自清末以來產生的咨議局、省議會成員。比如國民黨北伐打到杭州,就解散省議會,把議會場所當作省黨部。退化得太厲害了。"(《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
蔣介石雖然能夠認清蘇俄危害,與之決裂,但“以俄為師”的黨國體制卻保留下來。北伐戰爭的勝利,標志著中華民國的覆滅。中華民國的國旗是五色旗,之后,出現一個偽民國,它的國旗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章太炎,陳炯明等相當一大批辛亥志士極端抵制黨旗做國旗,死都不肯以黨旗葬。國民黨的民國,黨國一家,訓政代替憲政,黨治代替民治。現在看來,它的“黨化公務人員”,“黨化司法”,“黨化軍隊”,“黨化數育”,所謂的軍政時期,訓政時期,十年建設,抗日戰爭等等,好像都是為以后那個更強勢的政黨做各種鋪墊為迎接中國共產黨1949接管政權鋪平道路。
面對蔣介石的清黨,共黨方面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百色起義等一系列起義進行反擊。赤化陣營的內戰以1927年至1937年為第一階段,史稱十年內戰。
一黨制畢竟是一黨制,二個黨合作推行一黨制,本身就是矛盾,必然分裂,內戰,必須一個吃掉另一個。
在國民黨軍內部,1930年 3月14日,原第二、三、四集團軍將領57人,通電擁聞錫山為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為副總司令,出兵討蔣。4月1日,閻、馮、李在駐地分別宣誓就職。閻在就職通電中,揭露蔣將國民黨變為“一人之化身,專制獨裁,為所欲為”致使“黨不黨,政不政,國不國,民不聊生”,“猶復迫我以武力,助其鏟除異己”說自己不得已“應軍民之請求”。國民政府則于4月5日下令免去閻錫山本兼各職并通令緝捕,國民黨中常會亦決定永遠開除閻錫山的黨籍。劍拔弩張,在津浦、隴海、平漢線上雙方陳兵百萬的中原大戰隨之全面展開。結果閻錫山方面失敗。
1946年至1949年是赤化陣營內戰的第二階段,史稱三年內戰。
中國近現代史的轉折點不是在三年內戰時,而是在北伐戰爭時。北伐戰爭時,是赤化陣營與反赤化陣營的交鋒。反赤化陣營失敗了,中華民國覆滅了!之后就是以蘇俄為師”同一陣營兩派的內戰了。
1980年代后,辛亥革命后的那個民國的精神才在臺灣得以復興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