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有一個說法:“治主無忠臣,慈父無孝子”,孝子都是父親打出來的,慈父是不會有孝子的,父親越把孩子打得厲害,孩子就越孝順,因為小孩都是不識好歹的。按照這個理論,法家認為統治者越對老百姓好,老百姓越是囂張,統治者就是要狠狠地打老百姓,就像父親打兒子,“慈父無孝子,治主無忠臣。”
本文轉自《中國思想史》第十三講稿,原題為《電視劇《大秦帝國》在美化暴政》
秦制因法家化最徹底而勝出
在周秦之際的“百家爭鳴”,或者說周制和秦制的斗爭中,秦制顯然勝出。勝出的原因并不是它在道德上多崇高,恰恰相反,正是因為秦制不擇手段,顯得比高調的儒家學說更為實用。
其實秦制的確在周秦之際的兼并戰爭中發揮了很大的優越性,尤其到了戰國階段,法家化已經是一個普遍趨勢,大家實際上是比賽誰能夠法家化得更徹底、誰能夠盡可能地消除王道。
秦在這方面做得最過分、最徹底,當然就可以贏。秦不僅在戰爭中創造了奇跡,也在那短短的 15 年內創造了奇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兵馬俑、長城、直道這些東西,都是秦創造的奇跡的象征。
法家的歷史合理性
法家的存在有其歷史合理性。事實上,除了法家這一套學說,又還有什么別的辦法能夠在技術手段很落后的狀態下,把一個如此大的國家高度地整合起來呢?
當然這不代表那個傳統時代就沒有大的帝國,有的大帝國盛行于一時就很快解體了,比如蒙古帝國;有的所謂的大帝國,只是一種內部整合程度比較低的國家,類似于歐洲中世紀的查理大帝帝國、鄂圖一世的神圣羅馬帝國等,雖然它們說起來都是帝國,統治者也都號稱皇帝,凌駕于各個 King(王) 之上,但其實這些帝國有點像西周,中央集權的程度很低。
就這個問題而言,法家占優勢很自然。其實秦在15年內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修直道、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現在的人們都知道“車同軌,書同文”,但其實秦的作用被夸大了。因為早在殷周之際,中國的文字基本上差別不大,這一點從西周甲骨和殷商甲骨就可以看得出來。
今人竟在美化暴秦
除了功績,秦的暴政也非常有名。由于種種原因,今天有一些人在肯定秦的實力的基礎上,總是想給它賦予道德上的光環。比如說最近影響很大的電視劇《大秦帝國》,突出了秦制非常受百姓擁戴,人們在秦的統治下都歡欣鼓舞,揚眉吐氣。
說實在的,這些都是胡扯,尤其是《大秦帝國》其中一段,非常莫名其妙:秦把國家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道德普遍得到提高,以至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秦國沒有罪犯,整個大秦帝國全國只有一所監獄,被作者稱為“云陽國獄”。
“云陽國獄”所出何典?其實,它在歷史上并不存在。
電視劇說除了監獄以外,整個秦國沒有罪犯。可是大家都很明白,驪山墓、阿房宮、長城的主要修筑者,不都是刑徒嗎?用今天的話說,那不就是勞改犯嗎?整個秦的經濟其實就是“古拉格經濟”(古拉格:前蘇聯政府的一個機構,負責管理全國的勞改營)。今天臨潼驪山一帶還有大量成片的刑徒墓地,這些都有實物為證。而這個電視劇竟公然提出秦國沒有罪犯,真是太大的謊言。所以很多人寫關于秦的統治,是帶有偏見的。
真正的秦是與民為敵的
我們評價法家、評價秦制,不應該依據秦的反對者的材料,只需要看秦的官方是怎么說的,比如看《商君書》和《韓非子》。《商君書》《韓非子》的思想體系,是秦代官方的意識形態。具體是什么呢?
《商君書》篇目中有一章,叫作《弱民》,什么叫“弱民”呢?這一篇的主題思想就是“民弱則國強,民強則國弱;有道之國,務在弱民”,簡單說:國和民就是敵人,國要強大,就必須把民踩在腳下;民強了,國家就要弱了;國強了,老百姓就要跪著。而且法家還明確主張:如果要征服敵國,首先就要征服自己的人民,連自己的人民都征服不了的國家,怎么能夠打敗敵國?所謂的“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能勝強敵者,必先勝其民”,這是法家明確講的。
戰勝人民是法家思想的一個主題,法家是人類歷史上赤裸裸地宣布要與人民為敵的。統治者絕不能讓人民占了上風,而必須把人民踩在腳下,用商鞅的說法,叫作“民勝其政,國弱;政勝其民,兵強”。如果老百姓能夠勝過政府,國家一定會弱,政府能夠打敗老百姓,那么國家就會強大。
法家有一個說法:“治主無忠臣,慈父無孝子”,孝子都是父親打出來的,慈父是不會有孝子的,父親越把孩子打得厲害,孩子就越孝順,因為小孩都是不識好歹的。
按照這個理論,法家認為統治者越對老百姓好,老百姓越是囂張,統治者就是要狠狠地打老百姓,就像父親打兒子,“慈父無孝子,治主無忠臣。”
登峰造極的與民為敵
為了戰勝老百姓,統治者要做到幾件事:
第一,絕不能讓老百姓聰明起來,用原話說:“民不貴學則愚”,“愚農不知,不好學問,則務疾農”。意思是老百姓最好什么都不要知道,他們越傻越好,這樣就只能干苦力,而國家需要他們干苦力。如果老百姓都傻,我不傻,那我就可以當王了,民愚,則智可以王,這是第一條,戰勝老百姓必須采用愚民政策,讓老百姓“愚”。
第二條,為了“弱民”,絕不能讓“農有余食,則薄燕于歲”。意為農民一旦有余糧,就會游手好閑,只有讓他們除了吃的,別的什么都沒有,即老百姓應該被搜刮得一貧如洗。
善治國者,就要使民“家不積粟,上藏也”。治國者不能讓他們富裕,同時還要以什伍連坐、嚴刑峻法來禁錮百姓。現在的戶籍管理制度、強制收容制度其實都來源于商鞅。
商鞅說,要讓那些想擺脫桎梏的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即“行間無所逃,遷徙無所入。行間之治,連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無所處,罷無所生”。講得簡單點,就是如果想要逃、想當盲流,那我就要讓你隨時都有被抓的危險,即使不被抓,你也活不下去,因為什么都被我管死了。
有趣的是,商鞅本人后來就栽在他自己設計的政策手里:支持他的秦孝公死了,新繼位的秦王要抓他,他逃到一個旅館,結果旅館的老板問他有證明嗎,商鞅還奇怪怎么住旅館還要證明,老板說,這是商鞅同志規定的,沒有國家的證明我不敢收留你。
于是商鞅長嘆一聲說,真是作法自斃呀,自己設計的政策竟然把自己捆住了。最終他沒有辦法逃,很快就被抓回來車裂了,下場很慘。說實在的,我一點都不同情他,他該有這種下場,畢竟這套制度就是他設計的。
總而言之,在法家看來,老百姓都是些賤骨頭,一旦遂了他們的愿望,他們就會弄奸耍滑。如果百姓富起來,就會不知道天高地厚,只有窮愁潦倒他們才會賣力。原話是“任民之所善,故奸多。民貧則力,民富則淫”。法家還有個說法,叫“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意為老百姓要受過屈辱,才能知道大人的尊貴;百姓必須卑賤,才懂得當官的厲害;老百姓不窮得叮當響,怎么會在乎為政者的賞賜呢?因此,要富國強兵,就必須讓老百姓沉淪在辱、弱、貧、愚之中。
商鞅還公然說,為政者就是要做老百姓痛恨的事情,絕不做讓老百姓高興的事情,這樣國家才會強大。反之,國家就會衰落,越是順從老百姓,國家就會越弱,越是壓迫老百姓,國家就會越強大。他的原話是:“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民強而強之,兵重弱……民弱而弱之,兵重強”。也就是說把老百姓壓得越來越弱,國家就越來越強大;相反,如果為政者老做老百姓喜歡的事兒,不敢做老百姓不喜歡的事兒,那老百姓就會越來越囂張,而國家就會越來越弱。
這些東西給人留下了一種什么印象呢?
我經常講,古今中外的專制者這樣想的恐怕不少,但是赤裸裸地這樣說的,恐怕就數商鞅、韓非這些人最為出類拔萃、肆無忌憚了。他們能夠把話講到這個地步,的確是登峰造極。不過我也非常理解,因為《韓非子》這樣的書,本來就不是給老百姓看的,所以他的話講得很透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秦國也許真的會強大,但是老百姓的日子好得了嗎?此外關于暴秦苛政的史料就無需贅言了,可謂車載斗量,不勝枚舉。
我們只需要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統治者如果宣稱他要使老百姓富裕、使老百姓幸福,他能不能做到,實際上還很難說,恐怕需要我們聽其言、觀其行。但是如果統治者連這種話都不愿說,而是公然表示要把老百姓搞得辱、弱、貧、愚,即“政作民之所惡”,專門做老百姓討厭的東西,那么老百姓的苦難還用得著懷疑嗎?
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是沒有什么可說的。
在當今中國輿論場,秦暉老師是非常稀缺的學者。此前,他長期在清華大學歷史系任教,2018年,于清華“退休”后,前往香港中文大學任教。
在學術圈,有個說法是,“老輩看余英時,中生代看秦暉”。在大陸史學界,秦暉老師是為人稱道的人品與學養都深厚的學者。更重要的是,他不是象牙塔學究,他有坦言“主義”、直面“問題”的精神,對中國現實有極深的思考力和洞察力。
看一下他的觀點就知道了:
◎當今“中西文化碰撞”的問題,不是西學還是儒學的問題,而是西儒皆滅,“秦Z”與“痞風”相繼、強權與犬儒互補的問題;
◎從中國現實的“問題情境”出發,我們現在不是自由主義太多或社會民主主義太多了,而是寡頭主義與民粹主義太多了;
◎中國無論是左派得勢,還是右派得勢,得利的都是同一些強勢者,而吃虧的也是同一些弱勢者。左時“公權”侵奪個人領域卻無心公共服務,右時放棄公共產品卻不保護個人權利。“左派”建不起福利國家,“右派”搞不成公平市場;
◎道家強調無為,是權力對權利的無為,但我們的主流卻在踐行著權利對權力的無為。如果說前者是寬容,后者就淪于茍且了;如果說前者意味著自由,后者就意味著奴役。
……
秦暉老師被稱作“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涉獵廣泛,但其實他的研究一直緊緊圍繞著中國國家轉型的核心問題意識。這是他作為一個中國現代歷史親歷者的反思,也是一個歷史學家“通古今之變”的責任與擔當。
他是典型的“π”型的學者,從中國古代歷史一路走來,輻射世界上其他面臨同樣問題的國家,以社會史和經濟史兩條理路為基本支撐,為我們提供了關于轉型的全景式思考。
雖然秦暉老師的很多觀點飽受爭議,而且一些作品也受到了限制,但是無論對于專業歷史學者或是普通讀者來說,理解中國現代轉型問題,認清當下現實困境,秦暉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
張鳴老師說:秦暉令我震驚,他是學界大人物,沒有人比他更睿智、更犀利,對中國的問題剖析得更深,每個論點的提出都會引起社會的一陣悸動。
劉瑜老師說:秦暉先生很像是一個思想的管道工,哪里出現了認識和觀念的嚴重堵塞,他就常常“趕赴現場”,進行疏通清理。他傳奇般的知識面、記憶力和思辨力,總是能三下五除二,將一堆雜亂無序的論爭梳理得一清二楚。讀先生的書,讓我有豁然開朗之感。
秦暉老師的作品本本經典,值得反復閱讀,但由于某種原因,秦暉老師部分書籍已被絕版,很多書在市面上已經找不到了。先知書店經過多方努力爭取,集全了目前尚能找到的秦暉老師六部代表作,都是最適合閱讀、也最宜收藏的版本。其中,《傳統十論》已經再版了14次,每次再版都迅速售罄,本次還增加了秦暉老師最新的有趣“點子”。
正如張宏杰所說:“秦暉是個頗有幾分英雄氣的人。他就是《皇D的新衣》里的那個孩子,只有他有足夠的清澈和‘天真’說出石破天驚的話。”秦暉作品集庫存所剩不多,十分珍貴,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搶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