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時代的教育體系,已經完成它的使命。
19 世紀的普魯士,是現代教育體系的開山鼻祖。
所有現代國家的構建,一開始一定是集體主義,基礎工業的建設,社會認同感的構建,民眾的服從性——這是大班制、標準化、統一考試的中心化教育體制,最大的價值。
但是,時代變了。
創作者經濟,會成為新一代的教育體系。
個性化、去中心化是未來的教育趨勢
我創業 1 年學到的實用性技能,也許比我上了 20 年學來的都多。
傳統教育是一場大型的開模現場,無論你是什麼材質,先把你的觀念打碎,再全部按照一個標準,鑄造成“社會可用之才”。
用互聯網的話來說,這一點也不用戶思維。
找到天賦,找到熱愛,然後在不同方向上快速嘗試,再不斷補充知識與技能,最終做成一生的事業——人的成長軌跡本該如此;
每個人的代碼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最合適的教育,一定是量身定制的個性化教育。
傳統教育服務的物件是社會,它需要什麼,教育就提供什麼;
但創作者經濟,教育的物件,重新回歸到你本身,你需要什麼, 你想要什麼,創作者就能給你提供什麼——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也是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
創作者經濟的供給,其個性化的豐富程度,遠高於傳統教育,這是用戶的需求,也是走過工業基礎階段後,社會發展的需求。
如果說未來還需要中心化的教育體系,那請不要提供任何技能層面的教學,標準化,只適用於底層能力的培養——邏輯能力、學習能力等,但顯然,現在的傳統教育,一個也不教。
更優秀的商業模式
全球內容創作者已經超過 5000 萬,分享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已經成為主流的內容模式之一。
自由職業者占勞動力的比例已為 46.6%,據高盛預估,創作者經濟將在 2027 年達到 5000 億美元。
為什麼創作者經濟能迅速崛起?
因為,從商業模式上來講,它本身就優於傳統教育體系。
1. 知識產品的高利潤率。
視頻課或電子書,其邊際成本幾乎為 0,意味著無論是 1 個客戶,還是 1 萬個客戶,你付出的成本,都是固定的。
所以,它本身就具有杠桿性。
對於傳統老師來說,一個月的學校線下課,1、2 萬已經是很高的工資了——因為你面向的客戶數量,就是固定的;
學校場地有限制,所以沒辦法無限擴張。
但是,如果你能用好互聯網的杠桿,利用自己的長處,打造出好的產品,可能不出半年的時間,你的線上課程收入,就能超過主業本身。
要實現這個目標,你只需要學明白一件事——如何通過內容,找到精準客群。
2. 更低的運營成本。
傳統教育,需要場地、教師、教材;而創作者經濟,只需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別人就能從你這裡學到知識。
更低的運營成本,也就意味著更高的性價比。
客戶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相同品質的商品,參考拼多多的發展,你覺得創作者經濟和傳統教育體系,誰是未來?
對於教育者來說,創作者經濟,單位產出的回報更高;
對於受教育者來說,創作者經濟,同樣的價錢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創新者的窘境》裡說到,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價值,這就是顛覆性創新的本質。
未來,只屬於那些懂得自我創造的人
AI 已經能把高考試卷做到滿分,那未來,你和別人的競爭點,究竟在哪?
一定不在於記住多少知識,而在於,你能夠如何創造、如何表達、如何影響他人。
創作者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 你不必成為某個機構打工,你可以有自己的品牌,做自己的一人公司;
? 你不必被標準化的教育所束縛,你可以發掘自己的優勢,創造差異化的價值。
傳統教育教會了我們服從,創作者經濟教會我們創造。
那個工業時代的教育“模具”,早該被打破了。
大趨勢來臨的時候,你能做的,不是等著被改革,而是主動擁抱,無論成敗,先一定把自己留在牌桌。